那天在圖書管理偶然看見了這本書
閱讀過程之中 心頭起了陣陣漣漪
於是便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
赫然才發現此書有名 有翻拍成電影 戲劇...等等
而且電影裡的女主角也是當時有名的林黛喔!
電影改編源起
『藍與黑』的小說造成轟動,改編搬上大銀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其實除開電影,『藍與黑』在全球華人世界的各大媒體不斷轉載,廣播劇、舞台話劇一再推出,說『藍與黑』有百萬讀者、千萬觀眾,並非誇大其詞,1966年由邵氏公司出品的上下兩集豪華巨片,則是此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受人喜愛的版本。
據載,五○年代後期,名導演李翰祥讀過『藍與黑』,隨即與原作者王藍接洽,希望購買版權,王藍開價只收港幣一元,附帶條件是招待他到香港一遊。在李翰祥的計畫裡,這套電影原定由葉楓和趙雷主演,業界的內部消息甚至指出,女星葉楓為此還特地由國泰機構旗下的電懋公司跳槽到邵氏;又有一說葉楓被選為飾演鄭美莊的角色,但因不願在《藍與黑》裡演「黑」,於是作罷。諸多解釋,影迷各自相信不同的版本,唯李翰祥導演已經在回憶文字裡證實了第一種說法。
李翰祥當年在《貂蟬》、《江山美人》、《楊貴妃》、《倩女幽魂》、《後門》等作品問世後,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明星導演,在觀眾心目中,「李翰祥導演」五個字在電影海報上,比任何巨星都還有號召力,若《藍與黑》能由他拍攝,大導演配大片子,倒也相得益彰。只是李翰祥認為自己比較適合拍攝鄉土、民俗題材,「洋派」味道的作品,放眼當年影壇,就屬能編能導還會作詞的陶秦是最佳人選,爾後,《藍與黑》的版權轉給了陶秦,葉楓換了林黛,趙雷也換了關山,籌備經年,終於在1963、1964年前後開鏡。
根據邵氏公司官方刊物『香港影畫』裡的記載,1958年『藍與黑』剛剛出版時,與台灣國民黨政權往來親密的港九「自由總會」成員、影人王元龍,由台灣帶了一本王藍親筆簽名的『藍與黑』,轉贈給陶秦,當時人還在國泰機構旗下服務的陶秦讀了一遍,就強迫自己把書藏起來,大導演自謂「因為很夠冷靜,自己衡量了自己沒有這分力量」,雖然深受感動,但還是決定暫緩進一步接近《藍與黑》。之後,陶秦輾轉投身邵氏公司,《藍與黑》也從李翰祥手中轉到陶秦面前,經過邵氏公關主任鄒文懷的鼓勵,陶秦這才大膽接下重任。
籌拍經年,波折重重
![]() |
■1966年首演的《藍與黑》上下兩集史詩鉅片,由陶秦編導,關山領銜主演,丁紅合演,是為四屆亞洲影后林黛的最後遺作。 |
在《藍與黑》的籌備過程裡,除了選角是一大考驗,劇本的寫作,以及美術設計和服裝、髮型設計的項目,也都問題重重、困難重重。《藍與黑》故事地點包括天津、重慶、台北三地,時間由1937年到1949、1950年,橫跨將近12、13年的歲月。雖然有上下兩集,片長約四小時的篇幅,仍然需要編導進行大規模的刪修縮編,美術、服裝設計師也得要在一兩秒鐘的鏡頭時間裡,立刻點明時空地點,即便是天津,也有所謂的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等等,主角們所住的房子也有各式不同的洋樓造型,《藍與黑》的創作團隊除了一方面執著於藝術理念,希望營造出一個在印象裡逼近真實的歷史美感空間,另一方面還得替電影公司節衣縮食,才能確保大片不致超支。
這些問題之外,再來還有選角上的考量。如前述,《藍與黑》原本計畫由李翰祥導演,葉楓和趙雷合演,後來換成陶秦自編自導,關山挑樑出飾張醒亞,從中學生演到歷盡滄桑的成年男子。這位頂著「國際影帝」(關山曾以《阿Q正傳》榮獲瑞士盧卡諾影展最佳男主角獎)頭銜的文藝巨星,成功演出了畢生代表作,細膩地刻畫出大時代裡,一位男子的成長痕跡,在那個女星掛帥的年代,這樣的銀幕表演更顯格外珍貴。
邵氏旗下女星丁紅出飾鄭美莊,同樣把這個本性良善、因受誘惑而愈陷愈深的女孩子演得層次井然,有影迷誤指鄭美莊象徵著「黑」,其實應該說她是象徵被「黑」引誘而墜入深深黑暗、隨波逐流的結果,而不是邪淫罪惡的具體人物化。新秀閻芷苓改藝名為于倩,在《藍與黑》裡表現最為搶眼,飾演慧亞表姐,從辮子姑娘一路演到已婚少婦,一舉奪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榮銜,實至名歸,只是邵氏公司自此之後文藝片產量銳減,于倩無戲可演,改走豔星路線,把頂級的演技拿去運用在《盤絲洞》、《慾燄狂流》等電影裡,雖然表現同樣出色,總讓人不禁高呼可惜可嘆。
![]() |
■《藍與黑》訂裝照,右起:顧媚飾演的二少奶奶、白虹飾演的高小姐、高寶樹的大少奶奶、蔣光超的大少爺、歐陽莎菲的高老太太,以及林黛飾演的唐琪。 |
老牌演員的部分—井淼的季家姑丈、陳燕燕的季家姑媽、歐陽莎菲的高家姨媽、王豪的賀力大哥等,戲分不多,但各有表現,尤其醒亞遠行前一場晚餐戲,眾人不發一語,各自替醒亞的碗裡挾添美食,劇力萬鈞,催淚效果十足。還有高寶樹和蔣光超這對最佳惡人拍檔,連袂飾演的漢奸夫婦,難得上鏡的歌星小雲雀顧媚特別客串飾演高家二少奶奶,表現稱職,台灣演員白虹出飾高小姐,與于倩的慧亞成為女主角唐琪的最佳綠葉,也同樣極具看頭。此外,還有李影、紅薇的鄭總司令夫婦、田豐的曹副官、金峰的「最低代表」秦文、李昆的「維他命G」、何藩的表姐丈等等,另一位剛出道的新人金漢飾演醒亞的摯友賀蒙,外型高大英挺,氣宇不凡。
數來數去,最該數的人還沒數到—四屆亞洲影后林黛在本片飾演三位靈魂人物之一的唐琪,僅完成了全片大約五分之三,就不幸因家庭細故而仰藥自殺,遺恨千古;靠著導演移花接木、東拼西湊,以及後補演員杜蝶的側臉、遠景和背影,才把電影完成。
林黛本人在《藍與黑》裡的演出,幾可謂她從影以來之最佳,一首〈癡癡地等〉,演出了超越時空的歌女經典,偌大的闊銀幕一片漆黑,就只見林黛豐滿潤飽的面孔對著觀眾唱著千古不移的癡心。再有,就是她在電影後段留有一個全身黑衣,戴著藍色頭巾的特寫鏡頭,陶秦將牆上的世界地圖嵌住林黛臉龐,林黛的身影則無巧不巧與地圖上中國的所在位置重疊,化為影史上的永恆符碼。
![]() |
![]() |
■關山和林黛在《藍與黑》裡分飾張醒亞、唐琪,拉開了橫跨十多年時間,遍及大江南北,從天津到台北的一場烽火兒女情。 | ■江山與美人,唐琪與中國;陶秦導演用一個特寫鏡頭把林黛一生的風流傳奇、藝術成就化為了永恆的符碼。 |
看清楚略過的影子才知道是一個陌生的人…
提起插曲〈癡癡地等〉,這兒還有一段古可以講:
三○年代上海大夜總會據稱是菲律賓樂師的天下,可是,唱片錄音的西式樂隊則多聘用白俄樂師;當電影製片業和唱片工業的重心南移香港,菲律賓樂師的影響力日隆,到了五○年代,他們非但是樂隊演奏的主力,更開始分擔編曲、配器的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樂師有兩位,一是葛士培(Vic O. Cristobal),一是Ray Deval,葛士培在六○年代後期嘗試作曲,傳唱至今的〈歡樂今宵〉(喂喂喂,你說什麼我不知道;嘿嘿嘿,不要提起明朝)就是他的作品。
葛士培在稍早便與陶秦導演合作,為王福齡作曲的《不了情》電影主題歌出任編曲,那段蕩氣迴腸的鋼琴序奏便是他的傑作,由Ray Deval主奏。到了《藍與黑》,一向重視電影插曲的陶秦,特別為影片故事安排了三支歌曲—主題曲的〈藍與黑〉(藍呀藍,藍是光明的色彩,代表了自由仁愛…)、插曲〈癡癡地等〉,還有舊歌新選的〈何日君再來〉。
〈藍與黑〉主題曲在片頭序幕作為襯底,傳說因為政治因素,在日後重映時都被剪去,此外,據老一輩的影迷回憶,歌曲在張醒亞搭乘飛機逃出淪陷區時又曾經出現一次,如今這場戲已經不存在於包括電影膠卷、DVD數碼光碟或者錄影帶等任何傳世的版本裡。
![]() |
■傳唱千古的〈癡癡地等〉由靜婷幕後代唱,林黛幕前扮演,成為亙古不朽的癡情歌女經典。 |
〈何日君再來〉的歌段因為女主角林黛逝世,還沒機會拍攝,至於〈癡癡地等〉,當時因為邵氏總裁邵逸夫的親蜜愛人、女歌星方逸華希望能在邵氏的影片裡有所表現,許多電影的片頭字幕主題曲都由她演唱,陶秦導演的《藍與黑》和後來的《船》都是例子;〈癡癡地等〉原本已由與方逸華,還有作曲家王福齡交情甚篤的歌手顧媚灌錄好,可是陶秦說什麼也不滿意,堅持業界最優秀的幕後代唱歌星靜婷重新再錄過,並延請葛士培、Ray Deval二位再度出馬,把〈癡癡地等〉打造成另一支蕩氣迴腸的經典極品。
除此,《藍》片裡的背景音樂雖然多半延用了邵氏現成的罐頭音效,在陶秦的主導下,卻絲毫不顯彆扭、生澀。唐琪與張醒亞月光下在小房間擁吻的感情戲,襯底的是日籍作曲家齋藤一郎為《楊貴妃》所編作的貴妃出浴音樂;還有不少段落,配樂師選用的是齋藤為《武則天》所編的音樂,唯有〈藍與黑〉、〈癡癡地等〉兩首重點插曲的演奏版本,每當一響起,林黛所飾演的唐琪便必然現身銀幕,溫婉庸容地對著銀幕下散放著巨星的丰采。
《藍與黑》與陶秦
談起《藍與黑》一定談到林黛。想起《藍與黑》,也一定想起林黛。導演陶秦自謂,從林黛離開人間,在他續拍及完成《藍與黑》的期間,每逢工作告一段落,他就不禁會想起這位如牡丹綻放,豔冠群芳的影壇花魁,陶秦也謙稱,《藍與黑》的藝術成就其實源自於他「不要叫林黛的最後一部影片失敗」的渺小心願。
在邵氏出版的『香港影畫』刊物裡,陶秦曾在《藍與黑》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後,親自撰寫了一篇回憶文字,文中提到,當他第一次於邵氏清水灣片廠的試片間看到《藍》片的彩色拷貝時,「有一個念頭在心裡跳躍」︰
林黛活著,她一定還活著。
當年,第13屆影展在漢城舉行,《藍與黑》提名參加競賽,五月九日消息傳來,《藍與黑》膺選最佳電影,陶秦回憶,當時家中電話鈴和門鐘前後不斷響了一天。他傻傻地坐在沙發椅上,像一個放了氣的籃球,沒有笑,也沒有說話,與1958年《四千金》得獎時的歡樂,滋味完全不同;「並不是這八年功夫叫我老了這麼多」,陶秦寫到︰只是為了接不到林黛的一個電話,迎接不到她的一次訪問。
大導演自謂之所以愛好這本小說,是為了它的時代就是自己經歷過的時代,其所刻畫的人物,就是自己曾經遇到的人物,為了這分「親切感」,他衝動接下這項「不易成功」而「很易失敗」的改編重任。細觀陶秦的改編劇本,他很精準地掌握《藍與黑》原作裡,那分由男主角說故事的男性氣概,在此同時,也不讓「男性」的粗枝大葉破壞原典精巧的通俗文藝劇情結構,兼顧氣派與細膩的優點,在需要自由發揮、想像時,安排了高度凝煉的戲劇段落,以補足原著裡由第一人稱主述的盲點(電影雖然環繞著張醒亞發展,但必要時也會宕開一筆,讓唐琪、慧亞、美莊等有戲可演)。特別是原作悲劇收場的結尾(唐琪拋開兒女私情,轉赴滇緬邊境參加游擊隊的救護工作),在小說裡顯得氣象萬千,拍成電影則恐怕過分矯飾、不盡人情,陶秦「應市場要求」將結局改為唐琪與張醒亞重新團圓,突顯了作品的人情韻味,非但沒有違背原著「神化」唐琪的原始精神,反而沖淡了「神化」之後的政治意義,讓愛情回歸愛情,讓重建工作、復國大計回歸社會本體、回歸生長在自由國度的小人物,而不需再次借重游擊隊、女護士、南丁格爾等神仙意象來推動已經臻至高潮的故事情節,如此一改,不但林黛成為了永恆,連《藍與黑》都顯得更平易近人,老少咸宜呢!
輝煌鉅製,絲絲入扣
文末,與諸位讀者分享一下《藍與黑》的電影故事。《藍與黑》的電影故事比小說故事稍微晚個幾年,由七七事變後的壽宴開始說起(小說是由七七之前的相親開始寫),在壽宴的大場面裡,導演陶秦展現他過人的功力,乾淨俐落就把十個主要人物(季媽媽、季震亞、慧亞、張醒亞、高老太太、大少爺、大少奶、二少奶、高小姐、唐琪)的性格、關係等描繪得一個縫都沒有,如此大師手腕,就連當今首屈一指的好萊塢名導演或學院派巨匠,都望塵莫及。同樣的藝術筆觸,在他稍早的《四千金》,晚期作品《船》裡,也都有極佳的呈現。
話說張醒亞和唐琪都是父母雙亡的姑兒,因為醒亞的姑表哥季震亞和唐琪的姨表姐高家小姐結親,兩家時常走動的結果,醒亞與唐琪便自然而然墜入情網,可惜,原本是樁兩個寂寞靈魂得以相依相守的美事,在高家大少爺、大少奶蓄意破壞(兩人希望利用這個姨表妹的美色拉攏親日團體新民會的科長),守舊的高老太太堅決反對之下,唐琪先被剝奪求學的自由,再被剝奪戀愛的自由,整天只能困坐家中房間哀哭。
爾後,唐琪毅然出走,在私人醫院找到護士工作,自立更生,並邀醒亞同住,醒亞家教甚嚴,不敢造次私奔,唐琪心碎之餘,遭逢歹人迷姦,高家聞訊,立刻登報與之脫離親戚關係,唐琪孤弱一人,走投無路,只得下海鬻歌賣笑,暫謀生計。醒亞高中畢業後,摯友賀蒙的長兄賀力來訪,原來賀力是重慶政府安置於淪陷區的敵後工作者,時常往來平津及重慶一帶,此行目的是為帶領賀蒙和醒亞,及若干愛國青年志士,穿越封鎖線,在太行山加入游擊隊,和政府正規軍會師之後再轉赴重慶,讓醒亞等一行人能呼吸自由的空氣,繼續求學深造。
臨行前,醒亞大膽懇求賀力攜帶唐琪同行,賀力笑允,唐琪與醒亞重逢,如同隔世,不料出發當日,醒亞接獲便條,唐琪指出自己已經變卦,要醒亞別再以她為念。醒亞投身抗日戰場,雖在火線上負傷,卻仍不屈不撓,終於安抵重慶,被中央大學錄取,賀蒙則參加軍校,一文一武,兩人繼續報效國家的志願。
1941年冬天,唐琪已是紅極一時的舞國名花,12月初,冒著隆冬大雪,她邀請已與震亞成親的高表姐,以及與醒亞最親的季慧亞表姐共進晚餐,表明心跡,原來她迅速竄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賺取旅費,她計畫隻身搭乘輪船自津赴滬再轉港,然後由香港搭機轉進內地,到重慶所有軍校和大學裡尋覓醒亞的蹤影,慧亞與高表姐知情後泣不成聲,三位好姐妹舉杯同祝前程無量、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唐琪胸中一慟,水晶杯傾瀉桌前,低酒未沾;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大平洋戰爭正式爆發,香港陷落,唐琪芳蹤渺茫。
![]() |
![]() |
![]() |
■孤女唐琪試圖自力更生,卻慘遭歹人揉躪。 | ■醒亞與唐琪相約月下滑冰,途遇惡少挑釁,醒亞負傷,唐琪留守照顧,兩人在小屋內情定終生。 | ■香港歷劫歸來的唐琪,由一通電話報知賀力大哥重返天津的消息,重新燃起與醒亞團聚的人生希望。 |
在重慶,醒亞已是政治系的高材生,經由賀力、賀蒙的鼓勵,又加上輾轉由姑父友人口中得知唐琪在天津墮落的行徑,終於對舊情心灰意冷,與同學鄭美莊開始交往。美莊是四川軍閥之女,個性雖然嬌縱,良善本性未泯,醒亞畢業前經校長介紹,重回戰場擔任駐軍的戰地記者,國軍收復獨山的捷報傳來,美莊喜極,兩人在美莊父母、若干好友的祝福下舉行了文定之禮。
唐琪從香港歷劫歸來,與慧亞相偕再訪賀力,賀力知悉唐琪為醒亞所做的攜牲,深受感動,決定下次南行必然帶唐琪同往,不料賀力行蹤敗露被補,判處死刑,平津一帶的敵後組織在欠缺人力、欠缺經費的情形之下,幾乎完全瓦解。當此之際,唐琪義不容辭挑起重任,運用美色、歌藝、舞姿,將賀力的死刑變為無期徒刑,再將無期徒刑變為提前釋放,賀力出獄後,華北一帶的敵後工作幾乎全靠超級交際花唐琪從日本人和漢奸身上賣笑、賣身所換來的金錢,繼續勉強維持著局面,直到抗戰勝利。
勝利後,大學已經畢業的醒亞投身新聞工作,請調回天津服務,與家人團聚時才宣布他與美莊已經訂婚之事,慧亞、高小姐(如今已是表嫂)氣極,與賀大哥同訪唐琪處哭訴醒亞變心,醒亞隨後趕至,再三敲門唐琪堅持不開,悄悄穿上大衣,自後門隱遁,留下無限祝福,希望醒亞能與美莊過著快樂的生活。
美莊總算完成學業,來訪天津,兩人一邊計畫婚事,美莊一邊故態復萌,醉心歌舞享樂,爾後間接從高家姻親口中得知醒亞與唐琪過去種種,氣極敗壞,大小姐性子一發,鬧得閤家不寧,醒亞按捺不住,索幸解除婚約,將美莊攆回重慶…
救國需要人,復國更需要人
戰後的中國,社會問題日益叢生,國共內鬥戰事頻仍,加以各國勢力牽扯其中,世事如麻,如今身為社會中堅分子的張醒亞也為此憂心如焚。不久,傳來賀蒙戰死的消息,共軍勢力更日益壯大,步步逼近天津城外;醒亞原本預備死守孤城到彈盡援絕的一刻,1949年元月14日深夜,醒亞坐鎮報館指揮全局,辦公室的木門一開,近十年未曾再會面的唐琪飄然而至,全身素黑宛如槁木死灰,頭上一方藍巾卻又將她歷盡風霜的臉龐襯托得更豔絕人寰。唐琪懇求醒亞離開,並且奉上黑市機票一張,這是不記名、不畫位、是壞事作盡的惡富劣紳為自己的姘頭所購得,沒想到在此緊急時刻竟然能拯救一位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才於水火之中。唐琪強調:「殉國需要人,復國更需要人」,而復國正是醒亞真正的責任,這是確確實實最後一架飛機,因為所有民航機隊的大老闆都將搭乘這班飛機離開險境。
![]() |
![]() |
■《藍與黑》推出公映後,據傳因為政治因素,在重映時將反共情節修剪除去,只留下零星的劇照和預告片裡的段落,尚有痕跡可尋。 | ■天津陷落前,唐琪違反自己的誓言,到報館苦勸醒亞離開。 |
醒亞原本堅拒接受唐琪的機票,在此關鍵時刻,賀力現身,告知醒亞多年前,他們原定一起南下,是賀力自己在出發前夕阻止了她,認為她必定拖累醒亞,沒想到當時一念之差,竟然鑄成如此局面…醒亞與賀力抱頭痛哭,唐琪也在一旁暗自垂淚,最後她忍下痛處,靜靜說道:「你有勇氣為這個國家死,難道沒有勇氣復興這個國家嗎?醒亞,走…到重慶去和鄭小姐結婚,快樂勇敢地奮鬥下去…如果你還愛我一點…你就走。」說完,票子一扔,身影便消失在滿天炮火之中。
![]() |
■命運的安排使唐琪和鄭美莊(丁紅飾)在香港初次相逢。 |
醒亞到了重慶,與美莊久別重逢,情意更篤,不料惡耗傳來,時局日壞,連天府之國、軍閥之勢都無法保障這對小情侶的未來,兩人定計連夜出走,行蹤驚動共黨成員,因醒亞身為國民黨政要員,又是報社高層主管,急下毒手,開槍制止兩人,醒亞腿部中槍昏迷,美莊沿途呵護,自成都出奔,搭機飛往台灣,與已經成婚的慧亞表姐、和若干大學舊同學,以及賀力大哥在寶島相會。
醒亞住進醫院,病況日益惡化,美莊難耐寂寞,又對台灣前途缺乏信心,焦躁之餘巧遇父親舊屬「團總」曹副官,乾柴烈火一觸即發,終於在醒亞截肢之夜,含淚遠赴香港。美莊在香港認清曹副官人面獸心的真實臉孔,大慟之餘仰藥自盡,經團總延請密醫救活,狠狠羞辱一頓後揚長而去。果然是命運安排,是夜守在美莊床邊的特別看護,是密醫請來的無照助理—唐琪,她原來也歷盡滄桑,出奔到香港,短
![]() |
■林黛在逝世後再憑《藍與黑》獲得亞洲影展紀念特別獎。 |
短一夜之間,她從美莊口中知道了醒亞在別後這段歲月的變化,她忍下萬般激動的心情,從皮包裡翻出空白的航空郵簡,提筆寫了封長信給遠在台灣的醒亞。
在醫院裡,醒亞並沒有因為截肢的打擊而灰心喪志,他積極進行各種復健工作,希望能早日重回崗位,為社會服務,當賀力、慧亞帶著唐琪的信現身在病房裡,醒亞激動地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唐琪在信末寫著:要來「看你、愛你、保護你,你等著,等著,我就來了」。
遠方,那張在烽火連天之際,束著藍色頭巾飄然出現的永恆面龐,盈盈嫋嫋地疊上了生滿長青松柏的山巔,襯著遠方的藍天白雲,一派光明和諧。
註:《藍與黑》上下集電影目前流通的版本是香港天映公司於2002年底、2003年初所修復的版本,DVD數碼影碟與其他由天映公司先後修復的邵氏舊片一般,都有速度過快的問題,《藍與黑》影碟內的中文字幕更有意想不到的可笑錯誤,例如將「看護小姐」記作「剋夫小姐」,將「問一聲遠遠的青山」記作「問一聲軟軟的琴聲」,不一而足,非常值得蒐藏起來細細品味!
--
以下是四大抗戰小說的介紹
四部小說除潘人木的《蓮漪表妹》之外,均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其共通點是均採用第一人稱,且以作者本身的經歷為基礎創作:王藍的《藍與黑》敘述太行山抗日戰役亦及大後方的學生生活,紀剛的《滾滾遼河》以東北青年在滿洲國的地下抗日行動為主題,潘人木的《蓮漪表妹》描繪抗戰前夕東北流亡學生在北平的日子,徐鍾珮的《餘音》講述抗戰時期大後方記者的故事;四位作者亦不諱言書中角色有自己的影子:《滾滾遼河》的主角就叫紀剛,《餘音》的主角也和徐鍾珮同一天生日。
這四部書出版之後均引起迴響。當時文人多有交流,王藍便曾在《滾滾遼河》出版後寫信告知紀剛,《滾滾遼河》的內容多麼感動他,並在潘人木改寫《蓮漪表妹》時提出建言。
1980年代,《蓮漪表妹》絕版已久,在林海音女士促成之下,潘人木重新改寫擱置了三十多年的《蓮漪表妹》,讓純文學出版社湊齊這四部書出版,構成一段佳話。1990年代,純文學出版社關閉後,《藍與黑》、《蓮漪表妹》、《滾滾遼河》分別改由九歌出版社、爾雅出版社、三民書局發行,而《餘音》已絕版。
[編輯] 四本小說簡介
[編輯] 藍與黑
《藍與黑》描述戰火底下,主人翁張醒亞從初中生、孩子王一路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堅守職責的新聞工作者,以及為民喉舌的民意代表。
《藍與黑》分別有改編成舞台劇(台灣)、電影(香港)及電視連續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