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關鍵-放低身段

分類:教育類
2007/02/07 08:40
溝通的關鍵-放低身段
節錄自 崔沛然 著『HBD 成功法則』商智文化出版

巨人是看不起侏儒,更聽不到侏儒的聲音,但畢竟巨人是少數民族,所以千萬別自以
為自己是巨人。

在我兒子二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帶他去小人國玩,當時的他玩得 津津有味,事隔
一年後,我又帶了三歲的他前往小人國,原本以為他會沒興趣了,沒想到投入的程度
超過上次,對於過去玩過的遊戲,一玩再玩居然還是那麼快樂,且愈玩愈高興,令我
心中不覺納悶,心想著:對如此無聊的遊戲竟然玩不厭倦,甚至還擔心我的孩子IQ
在經過一年後是否沒有成長等疑問,另外心中又興起一連串的問號:「是不是我不了
解他?」、「到底他看到了些什麼?」

於是,我就把他叫過來,然後蹲下抱著他,當我蹲下與他的眼神同一高度時,也將自
己的眼睛移向他眼中所見的事物,才赫然明白一切,原來在大人眼中的小人國,而在
孩子的眼裡小人國並不小,全然是個大人國,此時連我自己都感到趣味橫生。由此可
知,人之所以不了解其他人的想法,都是因為缺乏溝通之故,然而溝通的關鍵在於,
你是否願意「放低身段」?

何謂「放低身段」呢?簡而言之就是同理心,願與對方處於同樣的角度、時間及經
驗,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觀察。社會上許多經驗資深的人士,常會期待社會資
淺或入門者,能有與他相同的工作能力,而造成兩者間溝通不良,其實最大因素在於
前者並非採「放低身段」的角度,以對方的立場去考慮、體會他。

說服≠溝通

許多人都會誤以為「溝通就等於說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說服者都較具本
我、本位主義的主觀意識,希望別人能贊成自己的看法;然而,溝通者多會站在「同
理心」的客觀立場上,以達到彼此雙贏的目的。

「說服」,基本上其心態是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心中的藍圖來進行,較常發揮我們五
官中「口」的部位,藉由「不停地說」來勸服別人,希望別人能歸順於他、尊敬他,
有一種「只要跟我走,就沒錯」的口吻,卻忽視其他人的看法,更聽不見別人的聲
音,全然不會站在同理心的立場去考慮,也不願與其他人作互動。

然而,溝通者心中同樣也是有一幅藍圖,但是他會聽對方有何不同的想法,溝通者的
心態是希望雙方互動後,在互相皆能接受的基礎上達成協議,而且是兩方都願意去執
行、配合的角度,並非一方的強迫,以期最後達到雙贏的局面。溝通者最常運用是五
官中「耳」的部位,去專心傾聽其他人的問題與建議。

人們最常犯的通病--假溝通

有一天我在車上聽到一個 CALL IN ?的節目,當天的題目是:「你希望有什麼樣的辦
公室」,接著就有聽眾打電話進去,這位聽眾就說;他希望未來的辦公室能有二 怍W
大,一流的音響設備、沙發等,於是主持人就問他幾歲呢?聽眾就回答:「 抴X
歲」。主持人就立即反駁他的說法:「你覺得你做得到嗎?你需要這麼樣的辦公室幹
什麼?」

從以上的對話,這位主持人已經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有專心「傾聽」對方的
話,而且當時主題是「希望」並非「現在」,也沒有限定年齡,誰知在未來這位聽眾
無法實現呢?主持人卻立即灌輸他,是不可能、是妄想,企圖糾正他的想法,強迫別
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接著第二通電話打進來,這位聽眾則說:「我希望能有間隨心情變化而牆壁也能跟著
改變不同顏色的辦公室」,聽完後主持人立即哈哈大笑地說:「是這麼樣的牆壁需要
如此呢?」聽眾又說:希望辦公室內有一個很棒的沙發能躺著上班。這位主持人卻以
更惡劣的說法回應她,首先主持人問聽眾的年紀,對方回答是國小的學生,主持人立
即以輕蔑的口氣說:「為什麼需要很好的沙發躺著上班?妳知道有人是躺著賺錢。」
這位主持人除了抹殺小女孩的創意外,還誤導她想到邪惡不好的思想。

其實,這位主持人的做法就是說服,並非溝通,若他的心中已有固定的答案,就應直
接說出幾歲?收入多少?應有怎麼樣的辦公室?何須 ?CALL IN 呢?而 CALL IN ?節
目原本應扮演是溝通的角色,而非以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說服別人。況且題目是未來的
希望,就有無限的可能性,以小妹妹夢想中的辦公室為例,主持人的主觀意識中認
為「不可能」實現,立即否決她的說法,其實現今科技如此發展快速,焉有做不到的
事情呢?

溝通,最重要在於「聽」,而該 CALL IN ?節目主持人就是犯了人們的通病,沒有仔
細傾聽別人的說法,完全依照自己心中的模式進行,若非某些固定答案,就會一概否
認,且不斷地以勸服方式,引導別人去遵照自己的想法,這種自己心中已有答案,且
完全無讓步的餘地,也不聽別人的想法與需求,就是一種打著溝通的旗子,實際上卻
用說服的手段,就叫做「假溝通」。

真正溝通來自於「用心傾聽」

真正的溝通應是聽取對方的需求,改變自己的不足,互相調整適當地的步伐,雙方皆
互有退讓,才能達成所謂的溝通,而溝通的要點在於「聽」,除了用耳朵聽以外,還
要用心去了解,因此,溝通→聽→耳→心。

另外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在與對方溝通時,千萬不要太感性了,這就是為何我
將「心」放在「耳」的後面?我們都知道EQ=理性+感性,而溝通時,應先用「耳」
理性的聽取問題點,然後再用「同理心」去判斷事件的是非。

若一味地可憐、同情對方,這並非達成真正溝通的方式,且處於感性之下,常會遺忘
真正問題的所在,也非解決事情的方法。所以,我們要先用耳朵仔細地聽出問題,其
次要將「心擺在中間」,其目的是不以自己的立場,也絕非一味地同情對方,而是理
性、客觀的針對問題,如此一來,真正的問題也不會因此被模糊掉了,以至於使自己
遭受損失,真正的溝通是為了能找出問題後,藉由雙方互動與了解中去解決、配合,
使雙方都能達到獲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rpleG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